我們一看到焦慮這個詞,總認為其不好,因為焦慮本身的詞性就是貶義詞。
其實,焦慮對人而言,有好處,也有壞處。
心理學家認為,適當的焦慮可以讓人進步、讓人積極向上,但如果焦慮過度就會對人的各方面造成不好的影響。
雖然我們知道這個結論,但是在生活中會自然地焦慮,比如面對工作的壓力、車貸房貸的壓力。這些都會導致我們焦慮。
那么我們進一步想,為什么人會焦慮呢?
天津大學生家教舉個例子。
比方說,你剛接受一項新的工作,此前你并未做過,在接受的過程中你手忙腳亂、到處出錯,此時你很焦慮,因為你面對這些工作,你搞不定。
然后就進入焦慮模式,害怕做不好會被領導責罵、會被同事看低、會被自我懷疑。
這個時候,焦慮在掌控著大腦,面對焦慮,要怎么辦?
天津家教網有辦法。
第一,你設想下,這件事最壞的結果是什么?你能不能接受。
如果說,這件事我搞不定,那么最壞的結果是我無法按時完成任務,最后被會領導責罵。面對此,自己能不能接受?
第二,如果能接受,現在我應該做點什么?
我現在想到最壞的結果就是被領導責罵、被同事看低,我接受了,大不了就是這樣,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好了,現在就趕緊做好它。
第三,如果不能接受,現在我做點什么?
我現在不能接受最壞的結果,一想到我就害怕,那么我應該立馬跟領導反饋,同時說明我無法勝任的原因,最終請領導給個結果。
這三個問題,其實是克服人的心理障礙,為尚未發生的事情焦慮。
而奇怪的是,越是尚未發生,人就越去想象,越是想象,就越焦慮,大腦就自動把事情的后果嚴重化。
所以,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問問自己能不能接受最壞的結果,接受打算怎么做,不接受打算怎么做。
換言之,面對焦慮最好是立馬行動。
在英國,有一個醫學院的學生,因為不知未來的自己要做什么而感到焦慮,嚴重影響著自己的學業、生活。
在偶然的一次閱讀中,他看到了一句話,并受這句話的啟發,而不再焦慮,最終成為一代醫學權威,創建了全世界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成為牛津大學的欽定醫學教授,獲得了醫學界的最高榮譽——女王勛章。
這位醫學院的學生就是威廉·奧斯勒,而他看到的那句話是:最重要的不是去看遠方的模糊,而要做手邊清楚的事。
他在耶魯大學發表演說時對大學生們說:
“你們當中的每一個的組織都比一條大海船復雜、精美得多,所走的航程也遠得多,但你們要學會怎么適應、控制一切,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
“要注意聆聽你們生活的每一個層面,隔斷已經死去的昨天,也隔斷那些尚未誕生的明天。那你擁有的就是今天”。
“明天的重擔,再加上昨天的重擔,就會成為今天最大的障礙,要把未來像過去那樣緊緊地關在門外,因為未來就在于今天。”
面對焦慮,就是不再為明天而擔憂,專注當下,做好眼前的事。眼下的事情能解決就解決,不能解決就隨它去吧。
編輯者:天津家教網(http://www.awiuk.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