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學年第一學期高二年級三調考試
生 物 試 題
一. 選擇題:(本大題共50小題,每小題2分,共10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下列關于人體內環境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A.人體的細胞外液構成了人體的內環境
B.人體內的所有液體統稱為細胞外液
C.人體的細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
D.人體內的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2.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內環境是( )
A.血液和組織液 B.組織液和淋巴
C.淋巴和血液 D.血漿
3.內環境是人體細胞直接生存的液體環境,它對體內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
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人體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的內環境是( )[.Com]
A.細胞內液 B.血漿和組織液
C.淋巴和組織液 D.血漿和淋巴
4.下丘腦在人體生命活動過程中有重要的調節作用,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下丘腦是體溫調節中樞
B.下丘腦既參與神經調節又參與體液調節
C.下丘腦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會使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
D.寒冷能引起下丘腦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增多
5.突觸小泡中含有乙酰膽堿,它是一種興奮性神經遞質,可以被膽堿酯酶所分解。有機
磷則能夠抑制膽堿酯酶的活性。當人體發生有機磷中毒時,會發生的效應是( )
A.突觸前神經元持續興奮 B.突觸后神經元持續興奮
C.突觸前神經元持續抑制 D.突觸后神經元持續抑制
6.肉毒桿菌毒素是從肉毒桿菌中提取的毒蛋白,是自然界已知的最強的神經毒素。它能
選擇性地阻遏乙酰膽堿(遞質的一種)的釋放過程,這種毒素對興奮傳遞的作用是( )
A.使興奮的傳遞中斷 B.使興奮的傳遞加速
C.使另一個神經元產生興奮 D.使另一個神經元產生抑制
7.下列激素中既能促進機體某些部位的活動,又能抑制另外一些部位活動的一組是( )
A.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B.促甲狀腺激素
C.甲狀腺激素 D.生長激素
8.關于體液免疫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細胞
B.抗體是由B淋巴細胞分泌的
C.抗體一般可以直接殺死入侵的細胞
D.記憶B細胞經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應T細胞
9.內環境穩態調節機制的現代觀點是( )
A.神經調節 B.體液調節
C.神經—體液調節 D.神經—體液—免疫調節
10. 當人看到酸梅時唾液分泌會大量增加。對此現象的分析,錯誤的是( )
A.這一反射過程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
B.這是一種反射活動,其效應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澤直接刺激神經中樞引起唾液分泌
D.這一過程中有“電—化學—電”信號的轉化。
11.下列四項中的圓分別表示:a—生產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藍藻、e—腐生細菌。能正確表示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是( 。
[]
12.在自然條件下種群數量的增長呈S型,以下關于S型曲線K值敘述不正確的是( )
A.K值時種群數量相對穩定 B.K值時種群增長率最大
C.K值時種群數量最大 D.K值可以隨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13.右圖表示某物種遷入新環境后,種群增長速率隨時間
的變化關系。在第10年時經調查該種群數量為200只,估算[]
該種群在此環境中的環境負荷量約為( )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14.下圖表示一個牧場生態系統中各生物之間的營養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能量流動關系。
A的能量分配是約20% 流向B,其余大部分流向E。據圖分析,下列正確的是( )
A.E從A獲得能量的主要方式是捕食
B.E→F和F→E是該生態系統所特有的一種營養關系
C.C是該生態系統的一種分解者
D.減少B中不屬于被飼養的牲畜的成分能有效提高牧場產量
15.下面的哪一個序列屬于初生演替的實例( )
A.苔蘚→地衣→草本植物 B.地衣→草本植物→苔蘚
C.地衣→苔蘚→草本植物 D.草本植物→苔蘚→地衣
16.一段朽木上面長滿了苔蘚、地衣,朽木凹處堆積的雨水中還生活著孑孓、水蚤等,
樹洞中還有老鼠、蜘蛛等,與這段朽木的“生命系統層次”水平相當的是
A.一塊稻田里的全部昆蟲 B.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鯉魚
C.一片松林中的全部生物 D.一間充滿生機的溫室大棚
17.草→兔→狐食物鏈中,狐所處的消費者級別及營養級分別是( )
A.初級消費者、第二營養級 B.次級消費者、第三營養級
C.三級消費者、第二營養級 D.初級消費者、第三營養級
18.利用音響設備發出的信號誘捕或驅趕某些動物,使其結群或遠離農田,利用的信息
是( )
A.物理信息 B.化學信息 C.生物信息 D.行為信息
19.有關人體免疫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機體主要依賴免疫調節維持內環境穩態。
B.病原微生物侵襲,可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
C.特異性免疫過程中,只有T細胞產生記憶細胞。
D.如果神經中樞受損,機體的特異性免疫功能完全喪失。
20.生物多樣性具有多種價值,下面不能體現生物多樣性的直接使用價值的是
A.人參的藥用價值 B.森林具有調節氣候的功能
C.農作物為人類提供食物 D.蘆葦可以作為造紙原料
21.2010年8月13日,比利時布魯塞爾一家醫院傳出一起感染NDM-1細菌死亡病例。法新社透露,這名比利時男子是“NDM-1超級細菌”致死第一人。下列有關“NDM-1超級細菌”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NDM-1超級細菌”具有與真核細胞相似的細胞膜、細胞質
B.從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來看,“NDM-1超級細菌”既是細胞層次也是個體層次
C.“NDM-1超級細菌”的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D.“NDM-1超級細菌”與人體細胞相比,在結構上的主要區別是沒有染色體
22.2010年春季,我國南方發生了大面積旱災,人畜飲水困難十分突出。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生物體沒有水就不能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
A.大部分水在細胞里可以自由流動
B.水在細胞中以自由水和結合水兩種形式存在
C.細胞內的化學反應都離不開水
D.水在不同生物細胞中含量各不相同
23.肉毒桿菌(厭氧性梭狀芽孢桿菌)是致死性最高的病原體之一,肉毒桿菌的致病性在于其產生的肉毒類毒素,它是由兩個亞單位(每個亞單位為一條鏈盤曲折疊而成)組成的一種生物大分子。下面是肉毒類毒素的局部結構簡式,據此判斷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
A.肉毒類毒素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
B.圖中該片段由5種單體組成,有4個肽鍵
C.一分子肉毒類毒素至少含有1個氨基和1個羧基
D.高溫可使肉毒類毒素失活的主要原理是高溫破壞蛋白質的空間結構
24.蛋白質中一個氨基酸發生改變,可能出現 ( )
A.氨基酸排列順序的改變
B.蛋白質空間結構的改變
C.蛋白質的功能發生改變
D.以上各項都可能發生
25.顯微鏡目鏡為10×、物鏡為10×時,視野中被相連的64個分生組織細胞所充滿。若物鏡轉換為40×后,則在視野中可檢測到的分生組織細胞數為 ( )
A.2個 B.4個 C.8個 D.16個
26.2010年5月20日,《科學》雜志上宣告世界上首例人造生命——人造細胞誕生,并將其命名為“辛西婭”(意為“人造兒”)。是地球上第一個由人類制造的能夠自我復制的新物種。其基本思路是:人工合成DNA分子,并用膜將其與其他成分包裹后,放在一定培養基中培養。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
A.辛西婭一定含有C、H、O、N、P、S等6種元素
B.辛西婭至少含有水、無機鹽、糖類、蛋白質、脂質、核酸等6種化合物
C.辛西婭的誕生說明DNA能夠直接控制生命活動
D.膜的作用是將辛西婭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維持細胞內部環境的相對穩定
27.下圖表示小腸上皮細胞吸收葡萄糖的過程和將葡萄糖運出細胞的過程示意圖。其中●、▲的個數代表分子(離子)的濃度。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
A.葡萄糖通過主動運輸的形式進入此細胞,需要消耗ATP
B.葡萄糖通過協助擴散的方式從此細胞中運出,不需要消耗ATP
C.鈉離子通過主動運輸的方式進入此細胞,需要消耗ATP
D.載體■和載體◆的組成單體相同,但結構有差異
編輯者:天津家教網(http://www.awiuk.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