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案主要指對全體學生來說教案有效,不是指對部分基礎好的學生有效,否則就要產生新的不平衡,好的學生更好,差的學生更差,使學生之間個體差異更大。我們需要的是讓原來的不平衡逐步趨于平衡,這也是對有效教案的要求。
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是由多種原因形成的。學生受到不同的遺傳因素、家庭因素、個人因素及社會環境的影響,這必然使個人的發展存在著不同的客觀差異。
其差異主要是:基礎性差異、動力性差異、操作性差異和方向性差異等,如何在教案中縮小差異,或在有較大差異的班級(如民工子女多的班級)中如何執教,這是實現有效教案必須關注的問題。
在學生之間具有明顯差異的班級中,一定要打破“齊步走”的格局,提倡“異步行”的做法。其中,分層遞進,因材施教,仍然是一個好的教案原則。
在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人人成功的指導思想下,課堂教案要協調教案目標和要求,將教案要求置于各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之中,同時調動學生學習可能性的易變因素,使教案要求與學生學習可能性相互適應。
通過對學生的分層教案、分層練習、分層輔導、分層評價、分層矯正和調節,達到各類學生產生接受效應、共振效應,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充分發展。

動態生成教案是新課程積極提倡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們要促進動態生成,應對動態生成。
促進就是采用生成性策略,促進問題的生成。策略有:生動的講述策略、技巧性提問策略、引導學生質疑策略、創設問題情境策略、頭腦風暴策略等。
應對就是當課堂動態生成時,要運用教師的教案機制,開發和利用動態生成資源。策略有:傾聽回應策略、因勢利導策略、隨機應變策略、把握分寸策略等。

整合指把媒體技術融入教案過程,發揮“技術”的優勢,改變教師中心論,把“技術”與學科教案方法結合起來,形成相應的引導方法。
整合的方法有幾種:技術與學科整合、技術與學科教案整合、技術與某種知識整合、技術與某種策略整合等。通過各方面的整合,使之產生1+1>2的效果。
巧用就是找準整合之處。要做到整合在關鍵處,整合在疑難處,整合在情境創設處、新知的生長處、思維的障礙處、操作的要領處、知識的延伸處、思維的拓展處等。“技術”的運用不能占用太多時間,要防止產生“技術現代化”而“感情淡漠化”的不良傾向。
在學習評價上,表現為:發展與開放
發展指對學生要進行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評價注重對學習表現情況的全面考查和反饋,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給予提示與幫助,以達到促進學生不斷發展的目的。
同時,發展性評價更多是一種自我參照的評價,即把評價結果跟學生以前的表現進行比較(個體內差評價),從而發現學生的進步與缺陷,以針對性地進行激勵,并提出補救措施。
因此,發展性評價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理念,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開放指對學生進行開放性評價。“開放”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評價內容的開放。即它不僅對知識掌握和知識運用的熟練程度進行評價,還注重對學生個性品質的評價,更注重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二是評價標準的開放。對學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一個標準來衡量,而要通過既有一定的共性要求,又有適合各個層次學生且可以供自我選擇的評價來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對少數表現出有個性特長的學生進行特殊的評價。
三是評價主體的開放。它既有教師評價,還有自評與互評,將來自各個角度的觀察意見交匯起來,最后作出既定量又定性的全面評價。

課堂管理首先要有反饋信息,并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反饋信息要比較敏感,判斷應當準確,處理應當果斷,并根據反饋對后續落實目標的教案進行及時調節、回授、補償。
反饋的方法可以用提問、觀察、質疑、訓練等收集信息。
在學習過程中要提倡學習的“自我反饋”,其具體要求有三:一是自我觀察,二是自我分析,三是自我評價。
同時,還提倡“同步反饋”,其中“同步”指與學習內容同步;與學習進程同步;與練習過程同步;與學生心理興奮點同步等。
課堂中的調控不一定都是對“問題生”的調控。首先是目標調控,即要考察三維目標的貫徹度和達標度;其次是“度”的控制,即控制思維的密度、內容的深廣度、教案的進度、訓練的程度,使師生處于“共振”狀態。最后對課堂上的問題行為進行調控。特別是對以下幾個問題的調控: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有任何問題請聯系我們。